日前,九三學社中央命名了第五批共七個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其中上海新增三處,它們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中科院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綜合展廳和中科院硅酸鹽所的嚴東生生平展室。
去年9月3日,上海首個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康泉圖書館)正式掛牌,實現上海全國傳統教育基地零的突破。今年,九三學社上海交通大學委員會、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員會積極向社市委提出申請,希望申報新的傳統教育基地,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大力支持下,社市委經過實地考察和多輪溝通,正式向社中央提出了申請。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位于閔行校區文博樓三樓,以豐富的檔案、文物和珍貴文獻,以及照片和影音等資料,生動展示了在上海交大發展過程中九三學社社員取得的榮譽和成果,展品包括周志宏使用過的天平秤、朱麟五用過的皮包和教具等展品。
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綜合展廳位于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內,展廳系統回顧了胰島素合成工作2400多個日夜的全過程,重溫了以王應睞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鍥而不舍、勇攀科學高峰的事跡,集中展示了當年使用過的各類實驗器材、研究工具、獲獎證書等。
嚴東生生平展室和嚴東生辦公室原址位于定西路1295號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內,展示了嚴東生生前工作環境的原貌,嚴東生手稿、所獲獎項等史料和影像視頻等學習資料,其中包括嚴東生獲得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MS晶體獎(2008年)等珍貴展品,完整呈現了嚴東生的一生。位于嘉定硅酸鹽研究所的科學家精神教育展館收集整理了嚴東生和同為九三學社前輩科學家殷之文的生前書信、手稿、歷史影像等。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將以九三學社全國傳統教育基地的成功申報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教育基地規范化建設,全力打造重溫初心、瞻仰先賢的“生動課堂”,提升上海社史教育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王應睞,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中科院上海分院支社首任主委,曾任九三學社第四、五、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嚴東生,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上海分社委員、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支社主任委員。
殷之文,無機材料科學家,中科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上海分社常委、九三學社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支社主任委員。